普洱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电商乡村振兴>> 示范企业

示范企业

牧野奏响丰收曲——景东彝族自治县畜牧产业发展纪略!

更新时间:2021-12-03浏览次数:4661来源:普洱市电商信息化平台

岁末腊月,走进景东彝族自治县乡村农舍,一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画卷奔入眼底:一栋栋圈舍干净敞亮,牛儿悠闲地吃草,成群的鸡儿在“小院”内欢快啄食……景东县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在确保生猪生产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种草养畜步伐,发展循环经济,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保障奏响“发展曲”

思路决定出路,政策催生发展。景东县先后制定了《景东彝族自治县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发展意见》《景东彝族自治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方案》《加快推进景东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施意见》《景东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景东彝族自治县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对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种畜引进、青贮池修建、专业合作组织组建、退耕还草等分类给予用地、资金等优惠扶持,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畜牧产业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重视,干部关注、群众发展”的良好局面,持续健康发展的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9年,全县畜牧业收入15.47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6亿元。生猪存栏41.8万头,出栏37.3万头,带动贫困户11883户;肉牛存栏12.6万头,出栏4.8万头,带动贫困户7469户;肉羊存栏17万只,出栏8.75万只,带动贫困户1705户;家禽存栏272万羽,出栏337万羽,带动贫困户15262户。

曼等乡辖9个村130个村民小组。2019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2760吨;生猪存栏22445头,出栏25113头;牛存栏8722头,出栏2428头;全乡人工种植草地19281亩,畜牧业收入突破1.2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16%。

龙街乡邦庆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455户农户,其中,贫困户有119户,家家户户发展养殖业。2019年,56户贫困户养牛105头;88户贫困户养猪423头; 110户贫困户养羊103只;101户贫困户养鸡2147只。全村畜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6.5%,全村108户贫困户,已脱贫的74户靠养殖业走上了致富之路。被龙街乡人民政府评为光荣脱贫户的邦庆村白水箐小组村民李强视力残疾,但身残志坚,他说:“我脱贫,我光荣。2015年我获得产业扶贫资金5000元后,申请小额贷款两万元,积极发展养牛业,当年顺利脱贫。2019年饲养本地黄牛10头,出售8头,加上卖猪卖鸡,养殖纯收入17550元。”

科学养殖伴奏“奋进曲”

借力优势谋发展,科学养殖促增收。景东县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畜牧养殖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同时,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推行舍饲圈养,不断加强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推动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无量山乌骨鸡保种场1个、乌骨鸡扩繁场2个、标准化蛋鸡场2个、存栏1000羽以上乌骨鸡规模场8个;存栏100只以上黑山羊规模场12个;存栏50头以上养牛场16个;存栏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5个。55个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了“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其中,1个蛋鸡场被授予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场。建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3个,建设科技示范户400户,牲畜死亡率降低3个百分点,出栏率提高1.2个百分点。

依托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奖补等惠农政策,积极引导农户种草养畜,推进草地畜牧业建设,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畜牧业转型提质增效。

曼等乡花地村栏杆箐小组养牛大户鲁光琼谈及养牛经验时激动不已:“我家有3口人,2009年儿子大学毕业后考到我们村当大学生村官,看到村里的草地资源丰富,就动员我们养牛。2014年,儿子回家种了60亩草,2015年开始养了20头牛。刚开始不懂技术也不懂管理,牛厩也是老式牛厩,养的本地小黄牛长得慢,个头小,卖不起价钱。2016年,国家实施退耕还草项目,我租地104亩,全部种上优质牧草,年底参加了乡上组织的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后,掌握了一些技术。在儿子的帮助下,2017年开始更换牛种,逐步淘汰本地牛,引进杂交牛,2018年卖了36头牛,收入18万元;2019年卖了23头,收入25万元。现在我养的牛全都是好品种。”她指着一头刚3个月大的牛犊说,这头小牛市场价可卖到9000多元,1岁以上的牛能卖到上万元。草长莺飞,牛肥人笑,鲁光琼的牛场越来越景气。鲁光琼现已注册成立了盛康牧业有限公司,牛场存栏牛48头,牛厩面积14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公司每年长期用工2人、聘请临时工1300人次,支付农民务工收入20万元;对当地有种草能力的农户,给予草种扶持,牧草成熟后按市场价回收。2019年,鲁光琼与曼等乡3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养牛利益联结协议;56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入股4000元,公司给予分红2.8万元;有6个村委会共入股34万元,每个村每年获得红利4000元,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疫病防控演奏“稳定曲”

如何减少养殖业风险?坚持防重于治是根本。景东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本着“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全面实施“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防疫模式,每年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动物防疫责任书,并制定下发了《景东县动物防疫实施方案》,确保防疫工作顺利开展。

以冷链免疫体系建设为突破。完善县、乡、村三级冷链体系,县级建设了冷藏冷冻库1个;13个乡(镇)配备了电脑、冰柜、冷藏箱等免疫设施设备;村级防疫员配备了免疫箱、防疫器械等。

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为基础,投入64万元开展全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工作,对县级兽医实验室改造升级,补充添置了监测仪器设备8台套。2017年5月,云南省农业厅为景东县兽医实验室颁发了《兽医实验室考核合格证》,成为通过省级资质认证的县级兽医实验室。

以控制净化重大动物疫病为目标,强化免疫操作和应急防控技术培训,2019年,共举办村级防疫员技能培训30期,受训人员750人次。每年争取县级财政资金52万元,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费防疫,强制免疫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100%,全县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以全面打赢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为重点,自2018年8月初,我国发现首例非洲猪瘟以来,面对异常严峻防控形势,景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省、市非洲猪瘟防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全面进入战时状态,组织相关部门强力实施“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严密监测排查、强化疫情报告,健全监管机制、严控生猪调运,完善应急管理、保障产品供应,加强技术培训、科学宣传引导”等措施,扎实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全力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到目前为止,景东县尚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依法监管鸣响“安全曲”

景东县认真贯彻依法治牧方略,从完善监管执法体系入手,加强监管队伍效能建设,组建了县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开展各类法律法规学习培训。

切实落实管理对象主体责任、执法人员监管责任机制。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对象实施备案管理,建立了权力责任、管理对象等清单。重点部位落实一对一监管责任措施,强化养殖场、屠宰场检疫工作,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对全县4个定点屠宰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检查进出台账、消毒记录、无害化处理情况,两证、两章、报告及屠宰规程等,加强对屠宰场“清洗、消毒”灭源工作的监管,督促指导“清洗、消毒”措施落地见效,降低疫情发生和传播风险,巩固和扩大防控工作成效,明确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程,强化工作条件保障。

农业主管部门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2019年共查处违法调运生猪案件4起,没有发生肉类食品安全事件,拉动了畜产品内需消费,促进了产业发展。

创新机制唱响“竞发曲”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充分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景东县积极推进企农对接扶贫措施落实,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激励机制等方式培育壮大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全县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家庭农场4个。

通过“党支部(三农服务部)+企业+农户”等合作方式,有组织有规模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促进贫困户农产品顺产顺销。全县6068户养猪贫困户与85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3288户养牛贫困户与68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1345户养鸡贫困户与38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433户养羊贫困户与45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有产业发展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

通过“科技扶贫”模式,促进畜牧产业发展。2013年,景东县成立乌骨鸡产业办公室,聘请浙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尹兆正为首席专家,为景东县乌骨鸡产业发展规划理清思路。尹兆正围绕景东县乌骨鸡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选育、鸡苗孵化、养殖标准制定、生态庄园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探索出了“种鸡培育—集中育雏—生态放养”新模式,产蛋率、受精率、产肉率、抗病率等指标全面提升,全县从过去七成以上鸡苗靠外来供应,到如今60%实现了本地供应,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进程,推动了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景东县乌骨鸡出栏458万只,实现产值3.66亿元,帮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万户,带动脱贫人口4.8万人。在乌骨鸡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帮助推动“无量乌凤”“无量锦凤”品牌化运行,使景东县乌骨鸡“变身”金凤凰,其产品远销缅甸,实现品牌溢价,带动整体产业发展。

通过“消费扶贫”模式,搭建浙江大学教职工福利消费平台。在浙江大学校园设立景东专柜,销售景东农特产品;2019年,景东双福农牧食品公司与浙江大学后勤集团签订150万元冻肉合同,景东东坡肉、景东狮子头已成学校食堂“网红菜”;与云集集团、拼多多、建设银行善融商城、农业银行扶贫商城等电商平台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的景东优质农产品走进浙大,走向江浙沪市场,带动景东县畜牧产业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2019年9月至12月,景东县宝丰生态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向山西、陕西、四川、重庆、河南等地外调白条猪肉2190.4吨、动物内脏42吨。

精准施策奏响“致富曲”

发展壮大畜牧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景东县委、县政府立足“精准”二字,咬定脱贫目标,以促进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石,坚持资金扶持和扶智相结合。2014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畜牧产业发展资金9029.41万元,其中,国家和省市资金6300万元,县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形式实施的补助达4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86.41万元。

锦屏镇新民村平掌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昌对自家的发展变化如数家珍:“我家2013年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家里很穷,无资金也无技术,到信用社贷款10万元去宾川买了10头杂交母猪和2头种公猪,修建100平方米猪圈,自己买书学养猪技术,同时,宾川种猪场的技术员也到家里亲自指导,2014年出栏肥猪130头,卖猪纯收入6万元,当年顺利脱贫。2015年到2016年出栏肥猪412头,纯收入20多万元。2018年获得产业扶贫资金5000元、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现在我的猪场存栏猪800多头,一家3口以养猪为业,今年的猪价赶上了历史最高,出栏肥猪450头,纯收入40多万元。”如今的李昌,拥有固定资产130多万元,猪舍面积1500平方米,并与金玉生猪养殖合作社签订了利益联结协议,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猪50户,存栏500多头,为他们提供养猪技术。

林街乡万龙村下园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金强,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和小额贴息贷款发展猪产业,2019年饲养生猪140头,出栏肥猪105头,收入21万元,纯收入9万元,全家人均养猪收入2.25万元。像李昌、李金强这样,全县依靠发展畜禽养殖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道路的贫困户数不胜数。

2019年,通过多渠道精准扶贫措施,全县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533669头/羽,户均发展畜禽养殖28头/羽,人均发展畜禽养殖8头/羽;贫困户养殖产业产值增加4638.96万元,户均增收2466元,人均增收700元,实现脱贫人数50000余人。畜牧业已成为景东县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猪欢羊跳畜满圈,山欢水笑牧歌起。景东县聚力集智,用精准扶“智”之方、操依法治牧之剑,绘就了畜牧业发展的崭新蓝图,“牧”路洞开、“畜”势竞发,在实现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研究草料供给举措

△牧草长势喜人

△草料加工

△散养优质品种牛羊


主办单位:普洱市商务局承办单位:普洱电商服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运行维护:普洱英智科技有限公司政务信息专线:400-870-1772

滇ICP备15004425号-4    云公网安备 53080202000413号